「對我們來說,台灣是根,大陸是葉。根要牢,根如果不扎深的話,上面葉再怎麼茂盛,也沒有用。」朱志洋說。
友嘉目前已成為兩岸中高階工具機生產龍頭廠商,2010年工具機部門集團營收達新台幣215億元。
友嘉旗下集團控股公司友佳國際2006年在香港上市,看好台灣資本市場優勢及未來持續投資所需資金,友佳國際2010年3月回台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
海外購併 拓展版圖
朱志洋表示,友嘉目前在大陸有六個廠,此外,友嘉先後透過合資、收購,陸續在日本、美國、義大利與德國等地與16個國際性企業合資,在當地設廠。
去年6月,友嘉剛收購義大利的Sachman Rambaudi之「Rambaudi」事業部部份資產,Rambaudi以航太機床聞名,大陸九大航太企業的零組件都來自Rambaudi的機床。
「單槍匹馬(赴海外設廠)真的很不容易。」朱志洋說,尤其是到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由於文化不同,管理不易,語言也是障礙,所以台灣工具機企業都不願意去。
朱志洋認為,大陸最吸引人的,是有龐大的市場優勢。去年全球工具機市場規模約600多億美元,其中40%就在大陸,排名世界第一,從第二名的德國加到第八名的法國,都還遠不及大陸。
不過,朱志洋今年不只是要投資大陸,而是「兩邊投資」,除了預定在大陸擴建新廠以外,他也計畫投資新台幣12億元在台中精密園區與苗栗工業區設廠,兩座新廠預計明年中完工投產。
技術轉移 區隔市場
「對大陸投資,就是抓市場、抓製造。」朱志洋說,友嘉一開始就是定位「大陸做內需,台灣做研發與外銷」,大陸生產的就供應給當地市場,這樣就不會跟台灣的部份「對打」。
朱志洋積極收購海外工具機品牌,他的策略是「技術轉移」,把高一等級的技術放到低一等級的市場,創造出相對較高質量的產品區別。
工具機的技術以歐洲為頂尖,朱志洋把歐洲的品牌技術放到日本,把台灣的放到大陸,讓友嘉的產品在每個市場都是質量最好的。
「我的競爭對手,定位在世界級的日本歐洲大廠,因為他們規模比我大」。21年前,友嘉的營業額才新台幣100萬元,是台灣最小的。但今年,友嘉集團上看新台幣350億元,整整多了3.5萬倍,朱志洋歸功於抓到很重要的市場先機,塑造了現今友嘉的規模。
「台灣是一個寶地,台商企業不管大陸市場有多大,台灣都絕對不能放棄。」朱志洋說,台灣就像是樹根,是吸收水分與養分的來源,「如果根不夠,上面的枝葉不會長成大樹。但如果根牢固,加上枝葉茂盛,這棵樹可以持續好幾百年」。<摘錄經濟>
友嘉實業未上市股票、 友嘉實業未上市、 友嘉實業未上市櫃股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