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 06月01日 【陳威廷、邱俊吉╱台北報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攝取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除了傷害生殖系統,也會引發心、肝、腎等疾病,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機率最高,包含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學者呼籲政府追蹤調查癌症、心血管疾病、洗腎病患,了解病因是否和塑化劑有關。
少吃過度加工食物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率領團隊,研究249個基因暴露在16種塑化劑下造成的傷害,這些基因已知用於調控心、肝、腎等器官,由此可知塑化劑造成的基因毒性,將導致心血管、肝、內分泌、泌尿與生殖系統等疾病。該論文今年3月刊於國際期刊《基因組學》。
沈林琥昨舉例,塑化劑為害人體,將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鬱血性心衰竭與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還有肝壞死、脂肪肝、肝腫大、肝炎與肝增生等肝病,及腎衰竭、腎炎、腎增生、腎積水與腎壞死等腎病。
基因遺傳領域的國際權威李水龍說,塑化劑下肚後雖多數被排出,但少部分會被小腸吸收,吸收比率與為害程度仍待研究;建議少吃過度加工食物、使用金屬便當盒、自備開水少喝飲料。
應追蹤罹癌關聯性
李水龍另質疑,近年罹癌的年紀有年輕化趨勢,且比率上升,也可能與國人吃太多塑化劑有關,呼籲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追蹤調查癌症、心血管疾病、洗腎病患,了解肇因和塑化劑的關係。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認為,塑化劑毒性會影響心臟,可能是塑化劑會抑制甲狀腺功能,當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臟功能往往會衰退。他說:「當毒物進人體,通常全身都有反應,即使有反應,也不一定得病。」身體有自我修補功能,微弱毒性的影響有限。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指出,現有的血液或尿液檢驗,都無法判讀塑化劑對人體影響多少,但已知若接觸塑化劑,血紅素、蛋白質可能殘留痕跡,建議塑化劑諮詢門診應留下患者血液、尿液樣本,日後可望有新技術協助檢驗。
少吃過度加工食物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率領團隊,研究249個基因暴露在16種塑化劑下造成的傷害,這些基因已知用於調控心、肝、腎等器官,由此可知塑化劑造成的基因毒性,將導致心血管、肝、內分泌、泌尿與生殖系統等疾病。該論文今年3月刊於國際期刊《基因組學》。
沈林琥昨舉例,塑化劑為害人體,將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鬱血性心衰竭與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還有肝壞死、脂肪肝、肝腫大、肝炎與肝增生等肝病,及腎衰竭、腎炎、腎增生、腎積水與腎壞死等腎病。
基因遺傳領域的國際權威李水龍說,塑化劑下肚後雖多數被排出,但少部分會被小腸吸收,吸收比率與為害程度仍待研究;建議少吃過度加工食物、使用金屬便當盒、自備開水少喝飲料。
應追蹤罹癌關聯性
李水龍另質疑,近年罹癌的年紀有年輕化趨勢,且比率上升,也可能與國人吃太多塑化劑有關,呼籲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追蹤調查癌症、心血管疾病、洗腎病患,了解肇因和塑化劑的關係。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認為,塑化劑毒性會影響心臟,可能是塑化劑會抑制甲狀腺功能,當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臟功能往往會衰退。他說:「當毒物進人體,通常全身都有反應,即使有反應,也不一定得病。」身體有自我修補功能,微弱毒性的影響有限。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指出,現有的血液或尿液檢驗,都無法判讀塑化劑對人體影響多少,但已知若接觸塑化劑,血紅素、蛋白質可能殘留痕跡,建議塑化劑諮詢門診應留下患者血液、尿液樣本,日後可望有新技術協助檢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