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充分準備,不盲目投資:
在正式涉入股市之前, 李 先生幾乎用了4年的時間來瞭解股市,研究前人的成功經驗,這為他日後的成功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投資中,往往有許多投資者喜歡打探消息,有的道聼塗説,便信以為真,盲目地跟風,往往造成投資決策錯誤。更有甚者,還不瞭解理財工具的特性,便盲目投資,使資金遭遇很大的風險。正確的理財觀應該是投資者根據自己設立的理財目標,按照自身的資金狀況、收入情況、年齡、風險偏好等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進行組合投資,這樣可以避免盲目投資帶來的巨大風險。
2.客觀分析,堅持價值投資理念:
有許多投資者認為,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在中國很難行得通。在中國這個市場上,永遠是投機大於投資。然而,在這個案例中,正是 李 先生對同仁堂公司的治理結構、財務報表到企業領導層的管理風格都進行了客觀的分析,進行股票價值的挖掘,使得他沒有遭遇“6.24” 行情的劫難,在股市投資中真正地成為贏家。當然,在投資的過程中,一家公司的股價可能還會受到宏觀經濟面等諸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然而一項成功的投資,永遠離不開客觀的分析與價值發現的理性投資策略。
3.足夠耐心,保持良好的心態: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在投資的過程中,心態十分重要。要知道,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關鍵是如何控制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記得在2002年8月,有許多投資者購買了易方達基金,在跌至0.96左右時,很多人坐立不安,而當它漲至1.3元時又捶胸頓足。往往有許多投資者在投資市場最低迷的時候選擇退出,正是緣於這種心態,從而失去了許多投資機會。
4.不熟不做,掌控風險:
李 先生購買這三家公司的股票是因為熟悉這三家公司。“不熟不做”一直以來是香港富裕投資者的投資原則,他們只會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市場,而不會進軍那些對於自己來說陌生而且需要一定時間來瞭解其運轉機理的市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述的這位散戶秉承著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歷時8年,從4萬元起步成為身價兩百萬的富翁,尤其是在經歷了“6.24” 股市暴跌後,手中的股票市值非但沒有跌反而有持續的增長。這是一位普通小職員真實的理財故事,希望它能給您的財富增值帶來一些啟示。
李 先生,男,上海人,37歲,職業為公司財務。由於 李 先生行事低調,不願意讓公眾知道他的真實姓名,所以我們隱去他的真名,但這並不妨礙這個投資故事本身的真實性。
李 先生貌不驚人,與普通的上班族幾乎沒有差異。然而,這只是表像,他與普通的上班族很不一樣,與常見的股民更有天壤之別。這種差別不是體現在精明上,而是體現在“老派”上。他不用手機、疏於社交,當然更別提買車這一類奢侈消費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老派”男人,不動聲色地做出了新潮男人望塵莫及的投資業績。他1996年初涉A股市場,當時投入資金共4萬元。他從不相信消息,一切靠自己分析,在熟悉公司的前提下,審慎選股集中投資,經過8年的股市沉浮,搭過牛市的順風船,也安然度過了三年熊市,至今股票市值約170萬元左右。
儘管直到1996年才出手股市,但是 李 先生對股市的關注從1992年就開始了,但只是看著,不輕易動手,財務出身的他對財務報表有濃厚興趣,他幾乎研究過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1996年5月,上證指數700點, 李 先生首度出手,他看中的是“浦東概念股”,以12元的價格購入陸家嘴A股3300股,1996年12月以29元左右的價格拋售,一個短線獲利約5.6萬元左右。
在賣出陸家嘴的同時, 李 先生看中了另一隻小盤次新股 —— 綜藝股份,他相信這只股票具有股本擴張的能力。1996年12月,他以14元的價格買入綜藝股份4000股。果然,在1997年至1999年之間,綜藝股份兩次按10送10的比例送股。至2000年5月, 李 先生手中持有的綜藝股份價格攀升至50元,累計16000股。他自覺已經賺到盆滿缽滿,便悉數拋出,約得80萬元。
在1997年到1999年這段時間裏, 李 先生是一個賭性很重的人,他看中的還都是“新股”、“概念股”。在此期間他以同樣的思路買入南京新港3000股,價格14元;中技貿易2萬股,價格11元。之後分別在30元和28元的位置拋出,共贏利約35萬元。
這時候, 李 先生的現金資產已經達到了145萬元,股市給了敢於冒險和投機的他以豐厚的回報。然而,也正是在很多人被股市暴利沖昏了頭腦,不知大限將近的時候, 張 先生開始反思以往的投資歷程。暴利得來容易失去更快,怎樣的投資才是持久的,可以使財富得到穩健增長? 李 先生開始接觸巴非特的投資理念。從此,他像教徒一樣虔誠地癡迷上了“價值投資”這個理念,他的投資風格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他在股票池中反復篩選,找到了他認為中國最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之一“同仁堂”。2000年,他以19元的價格買入同仁堂5萬股,之後,同仁堂10送3配3,配股價為11元,同時分紅一次即10送3元(含稅),加上他陸續在低位吸過幾次籌,每股的平均成本價格攤薄在13元左右。期間, 李 先生從未拋出一股,持有至今,共有同仁堂8萬股。按目前19元左右的市價計算,約贏利60%左右,帳面贏利約60萬元。
李 先生對同仁堂情有獨鐘,2000年以來,他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在了同仁堂上,同仁堂是他唯一持有的股票。他援引巴非特的話“既然你已經找到了最好的股票,為什麼還要去投資次於它的股票呢?”。而他喜歡同仁堂的理由是:產品可靠簡單、市場佔有率高、品牌效應好、公司有著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最最重要的是公司效益始終穩步遞增,不暴漲暴跌。他說,只要同仁堂的基本面不壞掉,無論大盤指數怎樣起起落落,他都會一直持有下去。對於曾經帶給他暴利的網路股,還有一度行俏的科技股, 李 先生現在毫無興趣,他說產品太複雜了,投資者很容易被“蒙進”。
集中投資、價值投資
這些被中國市場認為行之無效的投資理念,被 李 先生執著地實踐著,並且有所收穫。但是關於他的投資故事,只是一個現在進行時,而非完成式。最終成敗得失,有待時間檢驗,也必然會引起方方面面的爭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